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4:37    次浏览
3月23日,在集宁区,一个公益团体正式诞生,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当中,他们为多名老人送去了最暖心的帮助,获得了不计其数的点赞。近日,记者在该团体负责人王智军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他。◆父亲的离去触发了他的公益心1995年,王智军中专毕业,开始从事装潢工作。某次,他在北京发展的同学回来,好友相聚,各自聊起了近况,王智军得知,北京的工资很高。人往高处走,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,他毅然决然地背着行李,踏上了北漂的路。前路远远不如想象得那样顺畅,王智军满大街找工作,可是过了一个月,非但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,身上的钱也花完了。他想回家,又不甘心。就在这样进退维谷的境况之下,日子一天天过去。某天,满怀心事的他在某工地外躲避酷暑的烈日,得知这个工地需要一些装潢设计方面的人才,王智军一听,这正是自己的老本行呀,便与相关负责人攀谈,就这样,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林,王智军终于在这个已经快要让他绝望的大城市落了脚。多年间,王智军多次转行,事业犹如波涛一般起起落落,好的时候,他心花怒放,坏的时候,他萎靡不振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积攒了丰富的经商头脑,2008年,王智军带着自己的雄心壮志,转战太原,做起了服装生意,很快,迎来了事业上的丰收,成了一名大老板。然而就在这时,噩耗传来,父亲罹患肺癌。这无异于一记晴天惊雷,王智军立即赶回集宁。谈到这里,这个男人满眼泪花:“这么多年,我在外漂泊,没有尽到一个儿子该有的孝心,医生当时说我父亲最多活个三年两年。”他扔掉了太原的生意,陪伴在父亲身边,精心照料,可最终没能阻止老人家离去的脚步。王智军说,父亲的离去带给他很多感触,他开始关注和自己父亲一样的老年人,开始切实地思考老年人的困境和无助,至此,他那没有着落的孝心转变为了公益心。◆为老人提供最贴心的公益服务只要与“公益”有关的信息,王智军都不会放过,他详细地研究有关团体的新动向,学习人家的运营模式,学习人家是怎么为别人提供帮助的。在此期间,他听了一场来自外地的公益团体的演讲,深受触发,下定决心要致力公益。王智军对记者说,当时那个时机赶得很巧,正碰上集宁区民政部门给七个办事处下达任务,让他们分别孵化一个公益组织。王智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来到新体路街道办事处,毛遂自荐,想不到几个领导一听,大力支持,双方谈妥之后,王智军立即开始办理相关手续,就在今年的3月23日,他正式领到了集宁区民政部门下发的“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”。王智军虽然多方学习,仍然是个门外汉,刚开始也没有目标,他就与办事处的领导仔细研究,几经商讨,最终敲定,先把针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做好。就这样,他带着自己的团队,入户服务。对待老人们就像自己的父亲母亲。陈秉瑞老人,住在一间二十多平方米、连上下水都没有的小房间内,生活起居全靠一点低保,王智军团队给他粉刷了墙壁,收拾了卫生,换上了新床单。李月英老人,患有严重的眼疾,无法视物,丈夫患有心脏病,还得照顾她,王智军团队连同社区的爱心人士,认真地为她收拾里里外外,还给她过70大寿······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,不胜枚举。当记者让王智军做自我评价的时候,他显得有点不好意思:“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伟大,有多高尚,反正就简简单单做点事哇,做点对社会有利的事,对儿女也是一种教育和引导。”王智军最后透露,下一步,他们会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,确保老人们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。